跳到主要內容

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6月, 2011的文章

簡報腦力激盪 超簡單三步驟

By Bennett 2011/6/29 千遍一律、太過制式化的內容吸引不了聽眾的興趣。 準備簡報時我們常犯的錯誤是─忽略聽眾對主題的認知程度,直接使用我們所熟悉的語言與想法來傳達資訊。結果就變成一場場無趣又無效的簡報。也許該換個方法來規劃簡報的內容。 這一二個禮拜,PresentationShow接連在台中技術學院與朝陽科技大學分別舉辦「創意簡報工作坊:一起動手作簡報」。在研習中,我們使用「腦力激盪(Brainstorming)」法,產生創意又富有趣味的簡報內容。有位學員分享說:「原來簡報也可以這麼有趣。」 沒錯,能夠吸引聽眾興趣的簡報,成功的機率才會高。 其實,腦力激盪沒有想像的神祕,透過簡單的三個步驟就能產生驚人的效果。 簡單步驟一 請先準備以下材料: 空白紙(A4或A3尺寸) 小尺寸的便利貼(顏色愈多愈好) 計時器 原子筆或簽字筆 在空白紙上的正中央寫下簡報的主題。設定一個目標,在接下來的15分鐘要產生多少個idea。基本上愈多愈好,不過可以先從30個開始作練習。將計時器設定在15分鐘,並開始倒數計時。儘量讓所有的專注力聚焦在主題上。一張便利貼寫一個idea。只要寫關鍵字,不需要提供細節。可以為每張便利貼編號。先不作任何判斷,最好想到什麼就寫什麼。腦袋卡住時,可以回過頭來看看便利貼上的idea,是否可以激發出更好的idea。在計時器還沒響之前不可停止。 簡單步驟二 這個階段我們要將idea作分類。將相似的idea歸為一類,並標上類別的名稱。建議分成三個類別,因為這是大腦最容易處理與記憶的數目。將同類的idea便利貼貼在白紙同一個區塊上。也可以依照重要性將類別作排序。 簡單步驟三 最後一一地檢視每一個idea並評估:是否可行?是否可與其它idea合併?是否有更好的idea可以取代?是否有需補足的idea?經過這道程序,白紙上只會留下有用的idea。 其實,分類就是簡報的架構,而每個idea就是簡報的內容。 腦力激盪好像玩遊戲一般,一點都不困難。輕輕鬆鬆就能夠讓簡報注入許多創意。

戴上思考帽化身全方位的創意思考者:PLAY遊戲篇

By Bennett 2011/6/20 這是「 戴上思考帽化身全方位的創意思考者:初次見面篇 」的續篇。 也許你聽過6頂思考帽(Six Thinking Hats簡稱STH),在網路上也收集了許多的資料,甚至「6頂思考帽」這本書也翻閱了好幾遍。可是心中仍有一個很大的疑問存在─實務上要如何操作與應用? 針對這個問題,我自己設計了幾項STH的玩法,可以輕易地運用在工作與生活所面臨的議題中。這些遊戲能夠幫助你或你的團隊熟悉STH,朝向成為全方位的思考者邁進。 1. 足球裁判法 這個遊戲的發想來在足球球員犯規時,裁判要吹哨並舉牌。一開始先選一個議題,由遊戲帶領人擔任足球裁判的角色,指揮參與人員作不同思考帽的思考。例如討論「塑化劑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」這個議題時,裁判(戴上藍色思考帽)可依序使用白色、黑色、紅色、黃色、綠色指揮思考與討論的方向。另外,也可以先設定每頂思考帽的時間,再用碼錶計時。時間一到裁判吹哨舉牌,換下一頂思考帽。這項遊戲的用意在於依序使用不同的思考帽思考,鍛練以不同的角度思考同一個議題。 道具:哨子與6種顏色的色卡(可使用西卡紙裁切而成) 2. 撲克牌法 這個遊戲適合個人與團體。拿6張撲克牌,在撲克牌的正面塗上代表6頂思考帽的顏色。選一個議題,在遊戲開始前先洗牌。翻到紅色的撲克牌,就要用紅色思考帽進行思考。結束後,繼續翻下一張撲克牌,直到結束。以隨機的方式選擇思考帽,往往能夠激發出更具創意的想法。 道具:塗上6種顏色的撲克牌一份 3. 插牌法 玩法與上個遊戲相似,但僅適合團體使用。撲克牌的數量依參與的人數而定。讓每個人都先抽一張牌(不要讓別人看到牌),並請他們以所抽到的顏色進行思考。接著依序請每個人分享他思考的結果,讓其他人猜他所抽到的牌是什麼顏色。這個遊戲能夠讓參與者更加敏銳分辨不同思考帽的思考結果。 道具:塗上6種顏色的撲克牌數份 看吧!學習6頂思考也可以很有趣。Have Fun!!

簡報為什麼要搞創意?

By Bennett 2011/6/16 「我們正處於資訊暴炸的時代。」 這種老掉牙的說法在我國中的作文中就用過了。時隔多年,我們的目光與焦點愈來愈搶手、愈來愈可貴。看看電腦同時開了幾個視窗?社群網站或聊天軟體還不時發出「善意」的提醒。報紙、雜誌,只挑漂亮的圖片先看。打開電視新聞台,上下左右都來個跑馬燈。 環境造就我們的專注力愈來愈短,聚焦愈來愈困難。這沒法改變,這已成事實。 這也難怪為什麼單調、平穩的簡報沒人理。投影片上滿滿的字讓人眼花、讓人疲乏。那同一套美美的背景範本久了就變得無趣。一個卡通圖案無緣無故蹦出來到底是怎麼一回事。一點一點講下去,到底是要講到第幾點。 該是改變的時刻了。 「創意」是帖有效的良藥。 這帖藥專治精神不集中、注意力渙散、不易專注,對無聊無趣也有效。 創意其實不會太困難。可不可以改變簡報內容的順序?可不可以多用照片來說故事?可不可以分享一段YouTube短片?可不可以跟聽眾來個互動遊戲?可不可以用比喻的方式來解釋難懂的概念?可不可以邀請一位神密佳賓同台?可不可以先賣個關子?可不可以製造一點驚奇?可不可以使用有趣的道具?可不可以Call Out跟場外一位專家連線?… 我想我一次可以列50個方法。創意有時需要刻意培養,有時需要換個方式思考,有時只要改變一個小習慣。 簡報的講台就是舞台。在舞台上,任何事都有可能。那麼,就大膽秀出簡報創意吧!這就是我所主張的「簡報秀」─ PresentationShow 。

Prezi、PowerPoint大不同

By Bennett 2011/6/14 Prezi與PowerPoint,兩種截然不同的簡報軟體,從裏到外很難找到相似之處。設計的概念不一樣、製作的方式不一樣、呈現的手法不一樣…。這樣列下去會沒完沒了。但我認為最主要差異之處有三點: 1. 線性vs.非線性。PowerPoint採用一張接一張投影片組成一份簡報檔的概念。結構好像鞭炮一樣,一個一個連成一長串,一個爆完再接下一個。這是線性,很難任意改變簡報內容的順序。相對地,Prezi採非線性。一樣的內容可以有不同的呈現順序。人的思考也是非線性。所以非線性較接近人的思考模式。 2. 細節─整體vs.整體─細節。每張投影片都提供一些資訊。將這些資訊拚湊起來就是簡報的全貌。這是PowerPoint的方式。Prezi則提供一個無止盡的畫布,讓你描繪出一幅圖畫。站遠觀看,可以一飽全景;站近細看,有令人意外的細節。 3. 僵硬vs.彈性。用PowerPoint作簡報,講完一張投影片換下一張,直到所有投影片都播放完畢。Prezi提供另一種簡報方式。它允許簡報者從聽眾最有興趣的部份開始簡報。與聽眾可以有更多的互動。 雖然Prezi與PowerPoint長得不一樣,但是用途卻是相同。他們都僅是簡報的輔助工具。要善用工具,不要被工具給利用了。我們無法單靠酷炫的簡報功能而贏得任何一場簡報。 Prezi與PowerPoint,各有各的優缺點,各有各適合的使用場合。實在很難說誰優誰劣。

簡報也需要地圖與路標

By Bennett 2011/6/13 如果要去一個不熟悉的地方,我習慣先上Google地圖查詢路線。我只要輸入起點與終點,Google地圖就會自動幫我規劃完整的路線。接著我只要將路線抄下來或列印出來,就可以照著指示前往目的地。真是很方便的功能,對不對? 在簡報的設計上是否也可以置入這麼方便聽眾的設計?提供適當的指引,帶領聽眾達到預定的目的地,避免聽眾迷失了方向。 在還未繼續往下說明之前,請花一點時間,了解這些譬喻。 起點 =現狀、又稱為A點 終點 =目標、又稱為B點 地圖 =簡報的架構 路標 =簡報的指示項目 在還未設計任何簡報之前,請先認清何為起點與終點。要先點出現狀(A點)所存在的問題,才能說服聽眾移動前往所設定的目標(B點)。也要確保聽眾認同所指出的現狀。如果少了明確的起點與終點,簡報的意義何在?但是,有起點沒終點,簡報變成漫無目的;沒起點有終點,簡報變成不痛不癢。為聽眾著想,請在簡報的一開始就點出明確的A點與B點。 簡報的內容最主要的功用就是要帶領聽眾一步一步達到預定的目標。但是空有很棒的內容,卻雜亂無章毫無邏輯可言,很容易讓聽眾迷失了方向。這時需要一份有用的地圖,也就是簡報的架構需完整又清楚。在Jerry Weissman的《簡報聖經》(Presenting to Win)書中指出16種常用的簡報架構,他稱為"Flow Structure"。 跟大家分享我較常使用的三種簡報架構: 問題 / 對策 ─先點出聽眾所面臨的問題點,再提出有效的解決對策。Steve Jobs發表第一代iPad時,他先帶出市面上小筆電的缺點,再提出iPad如何避開這些缺點。如此,他能夠証明iPad較能滿足使用者的需求。 矩陣圖 ─SWOT分析是一種矩陣。史帝芬‧柯維解釋工作事項可分為四個象限(I重要又急、II重要但不急、III不重要但很急與IV不重要又不急),也是一種矩陣。當我提出市場的建議時,我使用下面這個矩陣圖依序說明四個發展方向。 序列 ─無論是5個步驟或是8大要點,以數字排列的方式一一陳述。之前在靜宜大學分享簡報時,我引用聖經中的「十誡」來說明成功簡報的十個法則。Apple今年六月舉辦的 WWDC (開發商大會)中發表了幾項新軟體,包括新作業系統Lion、iOS 5與iCloud。採用的架構都是一一舉出十項最重要的特點。投

歐洲出差教我的簡報二三事

By Bennett 2011/6/7 上個月(五月)到歐洲三個國家出差16天,參加幾場與客戶的會議。其中我以英語作了兩場 提案式簡報 。這兩場簡報不僅讓我對簡報的眼界更加寬廣,同時我也累積了許多經驗與心得。就讓我來與你分享我的所見所得。 簡報器記得帶 。到對方的辦公室開會,通常無法指定會議室的型式與設備。這一次我們開會的場地皆屬小型的會議室,既沒有投影機布幕也沒有白板。這樣的場合只能使用筆記型電腦作簡報。因此,簡報就在幾個人圍著一台小小的螢幕前進行。這時如果沒有簡報器,由簡報者控制投影片的翻頁,簡報的流暢度會大打折扣。所以我的建議是,無論是任何簡報場合,請記得帶一支簡報器吧。 觀察對方的反應 。這種類似一對一的簡報,更需要眼神的接觸與即時觀察對方 的反應。聽眾對正在談論的部份不感興趣或沒有回應時,可以快速帶過或是換一種較吸引人的說法。當聽眾露出困惑的表情,可以放慢說話的速度,或是直接詢問是否有問題。而當聽眾表現高度的興趣,可以花較多的時間,提供更多詳細的資訊。說起來,這樣的簡報很單純,成敗決定在少數人當中。抓住關鍵人物的反應,見招拆招。 以聽眾的立場為出發點 。提案式簡報常會落入的陷阱是─僅強調提案本身的優點與特點。如果簡報是為客戶著想,我認為內容應該回答這些問題:你為什麼需要這個提案?你的競爭者是誰?這個提案如何提昇你的競爭力?能夠帶來那些有形與無形的利益?這是將特點(Features)點轉換為利益(Benefits)的過程。這也是簡報大師Jerry Weissman所提倡的 Audience Advocacy 方法。 允許聽眾中途發問 。簡報從來就不是單向的溝通。簡報如果能夠產生高度的互動性,成功的機率相對更高。在簡報中聽眾如果發問,基本上是件好事。表示聽眾對你的內容感興趣,也表示你有機會彌補內容不足的部份。相信我,如果聽眾對簡報不感興趣,他們會希望簡報快點結束,不要浪費他們的時間。所以允許聽眾打斷簡報發問,並誠懇地回答他們的問題。 資訊一次給一點點 。簡報的用意在於有效地傳達訊息給聽眾。然而因為知識的弱差,干擾聽眾無法了解我們所要傳達的內容。主要是因為我們太過熟悉簡報的內容,理所當然就會用我們的語言而不是對方的語言,來作簡報。記得,聽眾是第一次看我們的簡報,無法在短時間內吸收所有的東西。所以最好將一大塊的資訊切成一小塊一小塊,讓聽眾可以容易吸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