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

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10月, 2010的文章

簡報影響力原則一:Consistency一致

Robert Cialdini博士所寫的暢銷書Influence: They Psychology of Persuasion一書,對人們如何受到外在因素的影響有很深入的探討。他總共列舉了六項強大的影響力原則。我稱之為CLASS-R,也就是Consistency、Liking、Authority、Social Proof、Scarcity與Reciprocity。如何應用這些影響力原則在簡報上呢?我就先從Consistency(一致)開始談起。 根據Robert Cialdini的定義: Consistency(一致) 人們有強烈的傾向堅持之前所作的意見、主張與行動。 也就是說人們的言行前後通常會一致。為了影響聽眾的想法或行為,重點在於先取得承諾。 在書中提到一個實驗。場景是在沙灘上。實驗安排一個人偽裝成泳客,故意留下浴巾與收音機,獨自去游泳。然後再安排一個人故意要偷取遺留下來的浴巾與收音機,以測試旁觀的泳客是否會阻止這位假裝的小偷。實驗結果發現,20次只有4次有人出面阻止。他們再作了一次同樣的實驗,不同的是讓偽裝的泳客請其他的泳客幫他看管一下他的東西。同樣進行了20次,這次卻有18次有人出面阻止。這說明了如果先取得他人的承諾或認同,成功影響他人的機率將大大地提升。 因此,在簡報的初期就取得聽眾的承諾或認同,他們是不是比較願意將注意力投注在簡報上。 如果想提高簡報的互動性,是不是可以在簡報的一開始就取得聽眾的承諾? 簡報的開場是不是可以從雙方都認同的點上切入?再以此基礎去引導聽眾,認同簡報的論點或達成協議。 或者,引用某個擁有影響力的人對簡報議題的認同,以此來說服聽眾的認同。 可不可以提供一些獎賞給願意給予承諾的聽眾,以鼓勵其他的聽眾也給予承諾? 我們期待聽眾的言行前後一致。從聽眾的觀點來看,他們其實對簡報者也抱持相同的期待。所以要不斷地檢視簡報的論點、依據、結論是否能夠達到一致,而沒有任何衝突。 請想想如何活用一致(Consistency)這項原則,讓簡報更具有影響力。

以人為中心的簡報設計—應用IDEO Method Cards

無庸至疑,一場成功的簡報都是從分析觀眾開始。如果不了解聽眾與他們的需求,我們可能提供錯誤的訊息,造成無效且失敗的簡報。但是大多時候我們對聽眾僅有模糊的認識,也僅能透過一些蛛絲馬跡去猜測他們的需求。這情形有如瞎子摸象,不得要領。有什麼方法能夠讓我們更認識聽眾、深入去體會他們的需求,打造一場量身訂製般的簡報,又充滿驚豔的創意嗎?我想IDEO Method Cards可以提供一些解答。 什麼是 IDEO Method Cards ? IDEO Methods Cards是美國知名的設計公司在2003年所發行的一套51張卡片。每一張卡片提供一種方法,幫助產品或服務設計團隊更加釐清使用者的輪廓。這些方法的共通點皆是以人為中心,就像簡報要以聽眾為中心一般。就像撲克牌有四種花色,這套卡片也有四種分類,分別是Ask(詢問)、Watch(觀看)、Learn(學習)與Try(嘗試)。利用這些不同的方法,發揮同理心(所謂移情作用),設身處地,從聽眾的角度來觀看簡報。 可以透過Amazon.com購買這套51張的卡片。現在IDEO也有發行 iPhone App 的版本。 如何使用 IDEO Method Cards ? 不論是一個人與一群人都可以使用IDEO Method Cards。如果是一個團隊更適合使用IDEO Method Cards,激發更多的創意。可以像玩撲克一樣,隨機抽取卡片,或是從這些卡片中挑選出合適的方法。我比較推薦隨機抽取,比較能夠打破現況,創造出不同的思惟。當然,可以僅使用一種方法來作聽眾的研究,也可以搭配數種方法,端看不同的簡報場合而定。 除了用來研究聽眾外,其實簡報準備的任何階段都可以使用IDEO Method Cards。 IDEO Method Cards 在簡報上的應用 這邊列舉幾項方法,可以應用在簡報的設計上。 Five Whys? 五個為什麼(Ask詢問) 顧名思義就是問聽眾五個連貫性的問題。例如,你為什麼要運動?因為我想要建康。為什麼想要建康?…。如此可以發掘聽眾就深層的動機與渴望。 Paper Prototyping 紙上原型(Try嘗試) 可以快速地將投影片的內容或概念畫在紙上,觀察其效果。 Survey & Questionnaires 問卷調查(Ask詢問) 如果聽眾是一特定族群,

Prezi重新定義簡報軟體

By Bennett Yang 2010/9/29 除了微軟的PowerPoint、Mac的Keynote、Google的Docs外,現在製作簡報還有一個新選擇─ Prezi 。 Prezi這個名字最近在簡報世界中迅速竄紅。這個月TED的幕後推手Chris Anderson,也使用Prezi來製作他自己的演說簡報( How web video powers global innovation )。有了這項加持,更讓Prezi深受注目。 那Prezi有什麼過人之處? 不論是PowerPoint、Keynote或是Google Docs,採用的都是投影片格式。也就是簡報由一張張的投影片組成。Prezi的誕生顛覆了這項26年的傳統(PowerPoint於1984年完成開發)。 不知道你是如何準備簡報,至少我以前的作法是先打開PowerPoint,在每張投影片中插入標題接著輸入資料。這樣的作法,對簡報的人而言相當方便,PowerPoint軟體的設計也鼓勵我們這樣作。但是對聽眾而言,可能是個惡夢。缺點是投影片與投影片間內容無法連貫,或是缺乏邏輯。聽眾可能無法理解,你如何從這個論點,達到這個結論。 所以我們可能先完成點,再試著將這些點連成一條線。 Prezi創新的作法卻不一樣,它強迫我們要先規劃好線,再放入線上的點。 目前我實驗性地以Robert Cialdini的Influcence這本書為主題,製作 兩個版本的Prezi ,打算在下一場的簡報訓練中使用。我發現如果沒有先準備好簡報的”劇情”,Prezi無法派上用場。 我認為這是一種簡報的新思惟,強迫我們想清楚簡報的流程(Flow),而不是想著要如何設計投影片。訊息與訊息之間,關連性更加明確與清楚。 從”個體組成整體”,轉變為”整體包含個體”,這是Prezi所帶來的強大震憾。 老實說,我很喜歡Prezi呈現簡報的方式,也正在熟悉它那獨特的操作界面。Prezi也幫我開啟了簡報的另一種可能,未來會常常使用它來作一些實驗性的簡報跟大家分享。